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届语言习得与语言障碍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8年12月03日 11:06 宋伟奇 点击:[]

  2018年12月2日上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及语言障碍及言语治疗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语言习得与语言障碍研讨会在广外北校区举行。会议由我中心张庆文教授组织并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庄副教授、杨洋博士、深圳大学邓湘君博士、香港公开大学葛浩燕博士以及中山大学陆烁副教授为大家奉上了精彩发言,他们从句法、语义、音韵、语篇层面,运用儿童语言实验、儿童语料库、眼动仪等手段,对汉语焦点、“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体态特征、汉语特殊疑问句中的隐性依赖关系、汉英母语者和汉语失语症患者在长阅读中的眼动特征以及第二语言中的韵律焦点信息加工等问题做了详细报告。语言障碍及言语治疗中心主任石定栩教授、中心成员何晓炜教授、出席广外第五届应用语言学论坛的代表及广外师生六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吴庄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汉语焦点小品词的儿童语言习得”。他首先介绍了对比焦点及其实现方式,引出焦点小品词这一概念及其特性(如:“只”、“也/还”、“都/才/就”等)。然后概述了不同语言中关于儿童使用焦点小品词的相关研究及结果。随后,吴庄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关于排他焦点小品词“是”的儿童习得研究,包括:研究问题、假设、实验方法和过程、结果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是”作为焦点小品词的强排他性、语义子集原则及弱连续性假设。焦点小品词的理解涉及句法、音系和语用等多个模块的语言知识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互动,为我们观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接口知识的习得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杨洋博士的发言题目为“汉语特殊疑问句中的隐性依赖关系:来自自控步速阅读研究的证据”。她首先介绍了英、汉语疑问句的差别,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进一步尝试通过句子的在线实时加工手段考察汉语中疑问词和疑问算子[+Q]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她采用了自控步阅读范式(self-paced reading paradigm),对比了疑问句和陈述句、区分了疑问词和词组并对限定性进行控制。结果表明:与陈述句相比,疑问句的加工相更费时,支持了汉语疑问句中隐性依赖关系的存在。杨博士还就复杂疑问词组与语篇的关联性以及出现的加工延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邓湘君博士的发言题目为“儿童语言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体、态特征”。她首先引入了体假设(Aspect Hypothesis)以及关于儿童语言中“体”发展的不同解释。随后,进一步介绍了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体特征、这两种结构的习得及语料库研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此基础上,邓博士详细地介绍了其通过语料库(辅以日记)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完成体的把字句和被字句显著多于非完成体,支持了体假设(Aspect Hypothesis);此外,被字句主要为完成体,把字句主要用于祈使句、表达未然事件(irrealis)。邓博士还进一步探讨了成人输入对儿童语言的影响,启发我们通过多因素(multi-factorial account)考察儿童的语言习得。
  陆烁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汉英母语者和汉语失语症患者在长阅读中的眼动特征及其临床参考”。她首先回顾了人类文明独立产生的几种文字,基于汉字的具象性特征提出研究问题,考察不同类型人群在自然篇章阅读中的眼动表现。随后,陆烁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实验方法,包括被试筛选(纳入和排除标准)、实验材料(难度定级、内容分布、翻译对齐)、实验流程等,并对总阅读时长、平均注视点时长、回视百分比、眼跳数量和平均眼跳幅度等参数上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有更强的以词组而非单词为阅读加工单位的倾向,汉语母语者的阅读知觉广度可能更高,但是也带来了信息获取遗漏的概率增加(更高的回视比例)的问题;失语症患者阅读能力受损后,虽然带来注视时长的显著增加,但是其原本的以词组为加工单位的阅读模式并未改变。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语言能力受损者的异于常人的阅读模式进行界定,为汉语阅读障碍精准筛查与定级,以及康复训练提供重要参考。
  葛浩燕博士的发言题目为“第二语言中的韵律焦点信息加工: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二语加工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本族语化(nativelikeness)和一语的影响(L1 effects)。 不同语言中“焦点”的实现方式不同,因此“焦点”可以用于考察二语加工中一语的影响。葛博士在引出“焦点”这一研究问题后,首先介绍了英语和粤语中焦点(focus)与只(only)的关联以及韵律焦点信息的一语加工。然后,就本族语化(nativelikeness)和一语的影响(L1 effects)这两个研究问题,详细介绍了其实验研究的目的、任务、设计和材料、预测、流程和数据分析。句子在线加工的眼动实验结果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以粤语为母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基于韵律线索确认焦点上存在困难,表现出非本族语化(non-nativelikeness)。声音觉知实验结果发现:一语和二语学习者均能正确觉知韵律显著性,支持了本族语化(nativelikeness)。最后,葛博士就其研究对二语加工的理论研究启示、对二语教学的实践指导价值,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
  本次研讨会让听众们深受启发,在每个发言结束后的问答互动环节,在场的多名师生积极参与提问互动,进一步就研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系列发言在热情的掌声中划上圆满的句号。
  会议摘要及发言人简介可浏览会议网页:
https://vample.com/symposium/abstracts.html


上一条:《现代外语》创刊四十周年暨期刊建设专家座谈会 下一条:彭宣维教授“功能-语义关系与语篇概念语法——基于三阶段图形与计算路径的三相模型建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