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华大学邓盾博士来我中心讲座

2018年12月10日 14:22  点击:[]

    2018年12月9日下午,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邓盾博士在我中心演示厅作了题为Antisymmetry in co-referentiality: a case study of a co-referring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同指的不对称性:汉语普通话中同指结构个案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中心张庆文教授主持,我中心石定栩教授、杨洋博士、英文学院吴庄副教授、陈哲博士等校内师生参加了讲座及后续讨论。

    邓盾博士的讲座主要是针对汉语同指结构中的句法语义不对称现象,试图在分析中找到既能概括语言事实,又能给出有效解释的途径。

    首先,邓博士认为应该摒弃传统的“同位语结构”这一术语,而采用“同指结构”(Co-referring Construction, CRC)这一新术语。在研究对象方面,排除了其他的如插入性同位语、同位性偏正结构、复合词三种情况,并对复合词与短语进行了区分,认为同指结构并非复合词,而是DP短语,其内部可进行句法操作。邓博士认为同指结构在句法上是由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同指中心语App投射而成的双分支结构,其中DP1 在同指投射AppP的指定语Spec位置,DP2  complement位置。

    在对语言事实的分析过程中,邓博士认为有四种句法成分参与了同指结构的建构,这四种成分分别是personal pronounDPC,proper name,DPO,并对这四种成份从唯一性(uniqueness)参数和描述性(descriptiveness)参数方面做了语义精准性分析和精准度排序,认为线性序列中排序靠后的DP2语义精准性比排序较前的DP1更高,并且推论出了同指结构中成分的语义精准度越高,线性位置越靠后这一结论。邓博士还将这一分析延伸到了人名方面,认为中国人的名字之所以姓在前名在后,是因为名的语义精准性比姓更高,而英语名字姓氏在后是因为英语中姓的区别度更高,更精准。在随后的讨论中,邓博士提到同位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很难归为主谓、偏正或并列结构中的任何一种,并认为同位结构应属于一种独立的结构。

    邓盾博士对同指结构成分的语义精准性与线性顺序关系的分析透彻、新颖,极具启发性。发言结束后,邓盾博士与多名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讲座深入浅出,为进行相关研究拓展了思路。

 

 

 

 

 

上一条: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John Knox博士谈多模态与英语教学 下一条:我中心张庆文教授、杨洋博士等参加第八届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