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下午,应我中心邀请,芬兰阿尔托大学Eija Ventola教授在第八教学楼文科基地演讲厅做了一场题为“From school to university: some crucial linguistic and multisemiotic literacy aspec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presenting in the new context”的精彩讲座。Eija Ventola教授是语篇分析和多模态研究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2011年入选芬兰科学与人文研究院院士(The Finnish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讲座中Eija Ventola教授首先指出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从非学术语篇转向学术语篇的挑战,紧接着她以芬兰的语言教育体系为例解释了学生在不同阶段转折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随后Ventola教授从语言、多模态符号以及技术三方面分别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在语言教学上,她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口语和书面体的体裁意识并介绍了以词汇密度和语法隐喻等概念为工具帮助学生建立从非正式到正式体裁之间的一个范畴模型。在交际中,语言与空间、手势语等多模态符号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意义,因此语言教学不能拘泥于语言的教学,应该包含多模态资源使用的教学。基于Michael O’Toole的建筑分析等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Ventola教授简单分析了四个会议发言录像向观众展示了在会议发言中非语言类符号资源对发言效果的影响。而对于技术,Ventola教授的发问则更是发人深省:我们到底是利用技术为语言教学服务还是被技术利用了?她从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到目前的网络课堂简单回顾了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认为我们的语篇设计应该顺应技术发展。随后她通过分析一位人类学家在会议发言中使用幻灯片的语篇结构向观众展示了技术对语言使用的影响。Ventola教授用了大量典型并简明生动的例子向听众阐释三大方面的要点,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Ventola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在语言、多模态和技术三个方面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结束前Eija Ventola 教授与听众就不同文化的手势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学术英语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讲座为Eija Ventola教授专门为我中心量身定做,旨在促进我中心传统二语习得研究方向和新兴社会与公共话语研究方向的发展。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及我校的师生听众纷纷表示该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