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上午,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继续为我校师生带来演化语言学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报告。本讲主要介绍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关于语言演化的研究,并探讨了这类研究的局限性。
龚涛博士首先介绍了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中关于语言演化的一些研究问题、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他指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语言的看法有两大基本的假设:第一,人类特有的行为是由人类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所决定的,这当中包括人类的语言;第二,人类非语言的活动和人类语言的起源密切相关。基于上述的假设,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主要通过考察早期智人的遗骸,遗留物和遗迹等考古记录,并和其它的物种进行比较,来对语言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一些推测。龚涛博士接着简要回顾了早期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展示了早期古猿是如何逐渐演变成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智人,并从原始发源地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的。龚涛博士后面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分别从生理结构,认知功能和社会活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早期人类的进化过程,并指出这些进化过程很可能与语言的起源密切相关。但他同时也指出,考古学和人类学为人类语言的演化提供的都是间接证据,并且该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最后,龚涛博士让大家观看了由BBC拍摄的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纪录片,让大家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并结束了此次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