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下午,第五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沙龙在我校北校区六教B103会议室举办。此次沙龙活动有幸邀请到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我校“云山领军学者”刘海涛教授。在座谈会上他分享了从电器工程师到语言学教授的奇妙学术旅程。此次座谈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杨静博士主持了此次沙龙,校内外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座谈。
座谈会以问答形式展开。首先,刘海涛教授向大家简述什么是世界语、世界语学院、世界语学院院士的评选流程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与世界语的区别,并现场向师生们示范世界语。接着,刘教授向大家分享其从电气工程师到语言学教授“跨界”发展的角色转换及经验历程,并强调跨界发展要学会“舍得”与“归零”,即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坦然接受不同领域落差。针对有关教授本人研究的主要思想及指导方法提问,刘海涛教授着重强调语言研究的国际化及科学化并详述其研究发展:由早期世界语以解决交际困难为目的到语言规划、计量学语言到近期研究的标注语料库和语言复杂网络。接着,刘教授从语言演化角度探讨我国语言政策发展,结合当下流行“蓝瘦香菇”等网络用词指明语言发展方向,并就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化时代,专人系统化培训翻译人才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问题进行探讨。
针对师生提问“如何学习多种语言,青年学者如何培养活跃性思维及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刘教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多种语言习得要从兴趣着手选择性阅读,非借助词典精读而是大量阅读外语文献,从语言习得中获得满足与归属感;
2. 青年学者要以兴趣作为引导,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会“深挖”,培养探索性思维;
3. 学术不意味“死读书”,要学会寻找平衡点,从科研与教学中找到归属感与快乐。
4. 选择学术道路,就要乐在其间,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高品质生活基于严谨的学术态度,源于高品质高要求的科研产出;
5. 要学会自主自觉自发的进行学术研究,制定小目标,相信自我潜能,坚定有效执行,拒绝拖延。
最后刘教授寄语师生,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既有科技信息迅猛发展资源充足,又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争做被时代铭记、推动时代发展的人。语言学科虽为基础学科,学术产出成效较其他学科慢,但必不可少;基础学科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更应坚守岗位,无愧国家的鼎力支持。整场座谈会讲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刘海涛教授的座谈深入浅出,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学术氛围浓厚,在场师生都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