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上午接到秦秀白老师短信,得知桂诗春教授当日深夜因心力衰竭去世。对此噩耗我难以置信,他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的学者,不要说死亡,就是老迈也难以与他连上。
我从哪一年和桂老师相识已经记不太清,但是,所有的记忆似乎都围绕着外语教育。我记得当年在哈尔滨出席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研讨会,与桂老师住在宾馆的同一间房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样安排似乎太寒酸了。但当年会议经费紧张,能省就省,桂老师对此并不介意。当时我对他的称呼是老桂。他的许多同事也都这样称呼他。他从不拿架子讲排场,在桂老师担任广外院长时我很少听到同事称他桂院长。大家都称他为桂老师。有一次,我去广外出席一个会议,不知是哪位同事告诉他我的老伴患有腰疾,桂老师急匆匆地从家里抱来一个治疗仪,送到会场。他告诉我这个治疗仪有效用,可以一试。他待人之真诚由此可见一般。
桂诗春的名字与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紧密相连。他在许多领域都走在我们的前面,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外语教育的先行者。在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科研方法论等重要领域,他都是奠基者和带头人。我们这一代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外语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都深受他的影响。
1985年9月在广州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这是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与广州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语言学家、教学法家二十多人出席,国内学者有近五十人参加。在国际会议的场合研讨中国外语教学,这是首次。这也是我国外语界学者第一次与国外学者大规模开展学术交流。自此之后,国际会议每隔几年召开一次,我国外语界与国际上的交流也逐渐成为常态。今天缅怀桂老师,我们应该记得他是我国外语教育首次国际研讨会的发起者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倡导者。
桂老师是我国外语界首批使用电脑的学者。他对于电脑的兴趣是发烧友级的,开始阶段他长时间地呆在电脑室里工作,之后才有了自己的电脑。我在这方面深受他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去香港前与他通电话向他请教。我问他买什么样的PC合适。他告诉我买一个Apple II 就可以了。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脑。我按照他的意见在香港买了一个苹果机,用了多年,从此对使用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桂老师在使用电脑的基础上又推动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桂老师后来被选为我国第一届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会的会长。
桂老师与广外李筱菊老师一起在测试理论与实践方面长期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桂老师对于标准化测试的每个环节都抓得很紧,我记得他当时对于标准化测试中需要使用的阅卷机反复思考,与李葳商讨,对于使用什么厚度的纸张、使用什么型号的铅笔也都做研究。思考之周密、工作之细致超乎常人的想象。我们知道,我国高考改革采用标准化测试是从广州开始的,而广州的改革则出自桂老师的设计和推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外语界的学术论文一般论述居多,而实证研究缺乏。桂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在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批评这种现象,提出做研究工作必须注意收集数据,必须重视定量研究。他还以身说法,讲述他从学文学教文学到开始研究语言学的经历,以此说明文科教师能够学会统计学,能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他的呼声得到了外语界的重视和教师们的响应,近年来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多。这与当年桂老师的倡导是分不开的。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说明桂诗春老师在外语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在他涉足的领域,他无一不是策划者、实践者和先行者。桂老师做到这些与他从文学跨界到语言学,又从语言学跨界到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勇于探索,从不止步。
桂老师的开拓创新精神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