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华南师范大学梅磊磊教授谈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2018年10月19日 21:46 柯双双 点击:[]

2018年10月17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梅磊磊教授应邀在我中心做了题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杨静教授主持,多名校内外博、硕士及访问学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梅磊磊教授通过介绍其团队的系列研究,层层深入地探讨了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和第二语言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根据语音通达的双通路机制,汉语母语者主要使用“语音提取”通达语音;而英语母语者则更多地采用“语音拼读”的方式,梅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人工语言训练范式进行实验后发现,汉语母语者在通达人工词汇的语音时,左侧颞中回有更显著的激活,该脑区与腹侧额叶被认为是语音提取的重要区域;而英语母语者则在缘上回激活更强,该脑区是感知“形-音”对应关系的重要区域。该研究表明,母语经验对语音提取和语音拼读的神经基础具有塑造作用。

梅教授通过另外两个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长期与短期的二语学习经验都对母语的神经机制具有塑造作用。一方面,具有长期汉语学习经验的英语母语者在大脑梭状回后部出现与汉语母语者相似的双侧激活,即同时使用双侧梭状回进行词汇加工,而未学习过汉语的英语母语者在该区域则保持左偏侧化的加工模式。另一方面,短期的二语学习也会对母语的神经活动产生调节作用。汉语母语者在进行人工词汇的语义学习后大脑中对汉字的激活减弱,进行语音学习后汉字的激活增加。

最后,梅教授还通过最新的实验结果揭示了:随着二语学习的深入,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神经模式相似性会得到增强,且这种神经模式相似性的变化可能受到语言相似性的影响。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就梅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神经模式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梅教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

梅教授分享的一系列纵向挖掘、层层深入的研究让在场师生无不感受到梅教授的风采与科研的魅力,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研究思路,获益良多。

 

上一条: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系列讲座之一:语言接触,混合,竞争和消亡 下一条:我中心王初明教授团队成果喜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