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栩 教授
教授、博导
研究兴趣:句法、语义、教学语法
电子邮件:201670017@oamail.gdufs.edu.cn
学历
1986-1992: 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1988 获颁语言学硕士学位
1984-1986: 美国匹兹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
1978-198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学士
1971-1972: 上海教育学院英语教师培训班
工作经历
2016-现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山领军学者
2012-2016: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讲座教授
2005-2012: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
2000-2005: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
1994-2000: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
1990-1994: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系讲师
1972-1978:上海市第八中学教师
主持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与新时代汉语语法理论创新”(18ZDA29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暨数据库建设(16ZDA209-05) 子课题“中国港澳台汉语语法学史暨数据库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外语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16JJD740008),已结项
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专著
论文
1989a. "Topic Chain as a Syntactic Category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7.2.223-262.
1989b. "Definiteness Effect and the Hierarchy of NP Positions". ESCOL '89.240-251.
1990a. "The Structure Of Postverbal Adverbials Associated With D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5.2.43-64.
1990b. "Is There Object To Subject Raising In Chinese?" BLS 16.305-314).
1990c. "Theta-Grid, Case-Assignment and The Phrase Structure Condition of Chinese". WECOL 20.211-221).
1991. "Chinese Pidgin English, Its Origin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1 1-41.
1992a. "On the Etymology of Pidgin".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7.343-347.
1992b. "The Specificity Require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Predication". WECOL 22 201-211.
1993a. "Learning Pidgin English Through Chinese Characters". In F. Byrne and Holm eds. The Atlantic Meets the Pacific, 59-465.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1993b. “Review of Jiangyong Nüshu Zhi Mi (The Myth Of Jiangyong Female Writing), by Xie, Zhimin (1991)”. Language 69.1.174-178.
1993c. "Discourse Topic Continuity and Syntactic Reduction". BLS 19. 313-322.
1994a. "The Nature of Chinese WH-Questions".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2.301-333.
1994b. "The Nature of Chinese Emphatic Sentence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3.1.81-100.
1994c.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tential Resultative Compounds". NACCL 6.159-170.
1995a. 《洋泾滨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外语言学》95.4. 1-8.
1995b. "Chinese as a Null Subject Language". ICCL4/NACCL7. 271-288.
1996a. “The Nature of Verb Copying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26.271-284.
1996b. "The Yi Scripts". In Peter Daniels and Williams Bright eds.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239-24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6c. "On Verb Reduplication". NACCL 8. 277-294.
1997a. 《国外汉语语言学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97.1. 19-25.
1997b. 《汉语述结结构的及物性》,《中国语文通讯》42.22-30. (与王玲玲合作)
1997c. "On Chinese Passiv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5.1.41-70.
1997d. 《汉语句子的主题-主语标注》,陈力为,袁琦主编《语言工程》,102-10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与陈小荷合作)
1997e.《汉语方言机器翻译》,陈力为,袁琦主编《语言工程》,225-231,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与张小衡合作)
1997f. 《‘是’,‘的’与 动词名物化》,《中国语文通讯》43.13-18.
1998a. 《面向语料库处理的CDBMS和CSQL》,《当代语言学》1. 29-36. (与张小衡合作)
1998b. 《汉语主题的特性》,《现代外语》2.40-57.
1998c. 《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语言教学与研究》3.54-65.
1998d. “The Complex Nature of V-C Constructions”. In Gu, Yang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23-52.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998e. 《粤语,现代汉语和写作教学》. 李学铭主编《大专写作教学研究集刊》,pp.358-364, 香港理工大学.
1998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NACCL 10 221-238.
1999a.《主题句研究》,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1-3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b.《疑问句研究》, 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40-75,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c.《‘把’字句和‘被’字句研究》, 徐烈炯主编《共性性与个性 –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111-138,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d. “Topic and Subject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Michael Fuller ed.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257-27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e.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外国语》4.2-11. (与朱志瑜合作)
1999f. 《汉语理解的基本单位》,黄昌宁,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论文集》,256-260,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g. 《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李学铭主编《中文及双语教学论丛》,pp.100-109, 香港理工大学.
2000a.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当代语言学》1.18-26.
2000b. 《英语和香港书面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32.3.200-206. (与朱志瑜 合作)。
2000c. “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76.2. 383-408.
2000d 《普通话教学和方言》, 《亚太语文教育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125-134 页.
2000e. 《语义,句法,话语和语用的关系---从‘的’字结构谈起》,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310-325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0f.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地位》, 《汉语学报》2.70-75.
2001a. 《带宾语的粤语形容词》,单周尧, 陆镜光主编《第七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1b. “Hong Kong Written Chinese and Language Teaching”. In Li, David, Angel Lin and Wai King Tsang ed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197-213,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1c. 《方言与普通话测试》,李学铭主编《语文测试的理论和实践》,526-534,商务印书馆,香港。
2001d. 《也谈语言对比》,(笔名 许丁)《语文建设通讯》,66.67-70。
2001f.《香港书面语的句法特点》,《中国语文》6.558-564.(与苏金智、朱志瑜合作)
2001g.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s”. In Haihua Pan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 138-158,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2a. 《复合词与短语的句法地位》, 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35-51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2b.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导读》,f31-45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2c.《香港书面汉语的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语言文字应用》3.23-32. (与王灿龙、朱志瑜合作)。
2002d. 《体词谓语句的结构与意义》,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465-480,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a. 《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35.1. 4-12。(与朱志瑜、王灿龙合作)
2003b. 《编者按》,《外语教学与研究》35.1. 4。
2003c. 《乔姆斯基形式句法的最新发展》,《当代语言学》5.1. 33-40.
2003d. 《理论语法与汉语教学—从‘是’的句法功能谈起》,《世界汉语教学》2.5-12.
2003e. “The Nature of Chinese Nominal Predicates”, in Jie Xu, Donghong Ji and Kim-Teng Lua eds., Chi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 79-100, Singapore and London: Prentice Hall.
2003f. 《汉语动词前受事短语的句法地位》,《中国语文研究》2. 15-23。
2003g. 《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中国语文》6.483-495。
2004a.《动词的名词化和名物化》,张伯江,方梅主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255-273页,商务印书馆,北京。
2004b.《名词化、名物化与‘的’字结构》,黄正德主编《中国语言学论丛》(三),78-92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5a.《‘被’字句的归属》,《汉语学报》1.38-48。(编入《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邢福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05b.《语用、语义与句法互动的适用范围--由从句中动词前的受事短语说起》,邵敬敏、陆镜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二)。188-197页,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
2005c.《动-名结构歧义的产生与消除》,《语言教学与研究》3.1-8。2005d.《香港书面汉语体标记的特点》,深港澳语言研究所编《双语双方言》,285-293页。汉学出版社,深圳。(与朱志瑜、王冬梅合作)
2005e.《动词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汉语学习》4. 3-10。
2005f.《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语言科学》5.42-49.(与胡建华合作)
2005g.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外国语》6. 2-9. (与朱志瑜合作)
2005h.《句法和语义、语用、语音的互动--由汉语动-名结构的构成说起》,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4-1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5i. 《约束B原则》,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39-47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与胡建华合作)
2005j. 《‘被’的句法地位》,《当代语言学》7.3.213-224。(与胡建华合作)
2005k. 《状语后置和粤语副词的特性》,邓景滨、汤翠兰主编《第九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320-325,澳门中国语文学会。
2006a.《约束B原则与代词的句内指称》,《中国语文》1.3-9。(与胡建华合作)
2006b.《香港书面汉语的语法特点》,《中国语文》2.118-126(与王冬梅合作)。
2006c. 《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1.51-58(又见徐杰、姚双云主编《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21-33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
2006d.《关于‘有标记’的歧解》,《当代语言学》1.86-88。
2006e. “Hong Kong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change induced by language Contact”.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6. 2. 299-318.
2006f.《‘了2’的句法语义地位》,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94-112,商务印书馆,北京。(与胡建华合作)
2006g. 《量化副词与动态助词‘了’和‘过’》,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185-195,商务印书馆,北京。(与胡建华合作)
2006h.《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的同形异义词--香港社会文化与粤语对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陈章太、戴红亮、郭龙生、李宇明、谢俊英、姚喜双编《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201-208, 语文出版社,北京。(与朱志瑜合作)
2006i.《‘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84-90。(与邵敬敏合作)
2006j.《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何大安、张洪年、潘悟云、吴福祥编《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625-644,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与邵敬敏合作)
2007a. 《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基础》,《外国语》4.6.-13.
2007b. 《向心结构与离心结构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39.4. 276-284。
2007c. 《助词和时间副词的互动》,邵敬敏、张先亮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146-155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与胡建华合作)
2007d.《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汉语学习》4.3-12。
2007e.《上海话疑问成分‘𠲎’的语义及句法地位》,《中国语文》5. 431-439。(又见 《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33-145页,邵敬敏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
2007f. 《粤语句末助词‘先’和‘住’的句法地位》,张洪年、张双庆、陈雄根主编《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347-35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a. 《‘都’的逻辑语义与‘都’的信息结构》,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96-109,商务印书馆,北京。(与黄瓒辉合作)
2008b.《‘的’和‘的’字结构》,《当代语言学》10.4.298-307。
2009a. 《长短‘被’字句之争》,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147-165页,商务印书馆,北京(又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4.3.111-117)。
2009b. 《无定代词与独立‘的’字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41.2. 83-91。
2009c. 《‘在火车上写标语’歧义解析》,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主编《海峡 两岸现代汉语研究》,222-234页,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ISBN 962-8182-40-5。(与赵春利合作)
2009d. 《体词谓语句与词类的划分》,《汉语学报》1.29-40。
2009e.《‘N1 + A + D + N2’的分类与解释》,《语言科学》8.3. 304-316。(与赵春利合作)
2009f.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语言科学》8.5.493-502. 2009g.《书面汉语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吴伟平、李兆麟编《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53-64页,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9h.《向心结构及其相关概念》,邵敬敏、谷晓恒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11-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i.《有‘嘅’冇‘嘅’与形义错配》,钱志安、郭必之、李宝伦、邹嘉彦编《粤语跨学科研究》,407-414页,香港: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
2009j. 《形容词与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3.5. 9-18。 (与赵春利合作)
2009k.《汉语的语气和句末助词》,《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三十九)445-4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6780-5。
2009l.《汉语词类划分的若干问题》,《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四十)93-1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6932-8。
2010a.《上海话的句末‘快’》,林华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65-75页,厦门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15-3473-1。
2010b. 《现代汉语基于形名组合的容貌形容词研究》,《华西语文学刊》2.36-42。(与赵春利合作)
2010c.《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外语教学与研究》42.5. 323-328。
2010d.《‘晒’的语义及句法功能》,《粤语研究》6-7.86-92。
2010e. 《独立‘的’字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574-59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9-07034-7。
2010f《香港书面汉语常见自造词研究》,郭伏良主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255-269,北京: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7085-0。(与刘艺、盛玉麒合作)
2011a.《状位情感形容词与述位动词结构同现的原则》,《汉语学习》1.12-21。(与赵春利合作)
2011b. 《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外语教学与研究》43.4. 483-500。(与赵春利合作)
2011c. 《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说》,甘于恩主编《南方语言学》(三),107-113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35-846-9。(与邵敬敏合作)
2011d.《状位名形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受限机制》,《语言研究》31.3.33-41. (与赵春利合作)
2011e.《‘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及相关问题》,《当代语言学》13.4.304-320。(与黄瓒辉合作)
2011f.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五)序言》,邵敬敏、石定栩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第1-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g. 《主谓间‘有+NP/VP’的句法语义研究》,《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四十四)106-1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8548-9。(与赵春利合作)
2011h. 《同形词意义差别的来源》,《南开语言学刊》第二期128-139。(与刘艺、陈传书合作)
2012a. 《烟台话中不带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结构》,《中国语文》1. 38-49. (与刘探宙合作)
2012b. “Topical Approach and Parsing Framework to the Shi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d Structure in Chinese”, IE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3, pp 2377-2380.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2c. 《省略结果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中国语文》3.211-224.(与李汝亚、胡建华合作)
2012d. 《再看同位结构和领属结构—从“他们这三个孩子”谈起》,《语言研究》,32.4.13-18。(与洪爽合作)
2012e.《港式中文差比句的类型与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4.6.8-16。(与赵春利合作)
2012f. 《汉语合成复合词的组合结构》,《华文教学与研究》4.76-80。(与洪爽合作)
2012g. 《“NP1+在+NP2+V+NP3”歧义解析》,《语文研究》4.36-42。(与赵春利合作)
2013a. “Specification for Segmentation and Named Entity Anno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Donghong Ji and Guozheng Xi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pp280-293, Berlin: Springer. (co-authored with Dan Xiong, Qin Lu, Fengju Lo, Tin-shing Chiu, Wanyin Li)
2013b. 《限定词理论与汉语的同位结构》,《汉语学习》1.35-40。(与洪爽合作)
2013c. “To Pronounce or Not to Pronounce: Locating Silent Hea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34.55-66. (Co-authored with Roger Liao).
2013d. 《名词性短语的内部结构》,沈阳主编《走向当代前沿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56-271页。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9289-0北京。
2013e. 《香港书面语里的词汇化过程—从‘到爆’说起》,石锋、彭刚主编《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80岁贺寿文集》,455-467 页,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ISBN 978-962-937-220-0香港。(与刘艺、盛玉麒合作)
2013f. 《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书面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冯胜利主编《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76-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22686-5北京。(与刘艺、陈传书合作)
2013g. 《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汉语学习》第5期 3-12 页。(与韩巍峰合作)
2013h. 《现代形态学研究》,王志洁、陈东东主编《语言学》,第119-139页,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18305-3北京。
2013i.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Categoriz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ersonal Names and Terms of Address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vol4, no.4, pp.10-20. (co-authored with Xiong Dan, Lu Qin, Lo Fengju and Chiu Tin-shing)
2013j. 《香港中文法律文本日常用语的词汇特色》,刁晏斌主编《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第48-60页,语文出版社,ISBN:978-7-80241-844-8北京。(与苏金智合作)
2013k. “Topical approach and parsing framework to the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d structure”, 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Vol. 3 No. 7:342-346. (co- 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3l. 《量化事件的“每”结构》,《世界汉语教学》27.3.305-318(与黄瓒辉合作)。
2014a. “The Evolution of ɦ i23 kã34 (‘he says’) in Shangha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5(4) 479–494.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4b. 《两岸四地汉语“有信心”句式的异同》,《汉语学报》2. 27-36。(与赵春利合作)
2014c. 《港式中文短语略化产生的双音节词研究》,《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七)》第114-127 页,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0616-0, 北京。(与盛玉麒、刘艺合作)
2015a. 《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经”字句比较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1)25-33。(与赵春利合作)
2015b. 《基于语料库的明清小说人名与称谓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9(1)19-27页。(与熊丹、陆勤、罗凤珠、赵天成合作)
2015c. 《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互动—从“另外”、“其他”与other、another 的对比谈起》,《外语教学与研究》,47(2)204-213页。(与金晶合作)
2015d. 《‘呗’的态度取向及其语义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4. 68-78。(与赵春利合作)
2015e. 《背景命题及其触发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09-720。(与姚瑶合作)
2016a. “Topic and Left Periphery in Shangha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9-59.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16b. “A New Categorization Framework for Chinese Adverbs”,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pp3-14. (co-authored with Hongzhi Xu and Chu-Ren Huang), Springer.
2016c. “Morpheme Inversion in Disyllabic Compounds—Cases in Chinese Diachronic Corpora”,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pp504-515. (co-authored with Dan Xiong, Qin Lu, Fengju Lo, and Tin-shing Chiu)
2016d.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 - 从“常常”与“往往”说起》, 《世界汉语教学》3.291-302. (与孙嘉铭合作)
2016e. 《语言障碍及其检定、治疗》,《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16. 322-326.
2016f. “Mandarin”, in Chan Sin-Wai (ed.),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pter 33.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539708.
2016g. “Standard Chinese”, in Chan Sin-Wai (ed.)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pter 40.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539708.
2017a. ‘Pre-classifier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 measurement-based analysi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6.1.1–36. (co-authored with Qiongpeng Luo and Miao-Ling Hsieh)
2017b. 《客观副词与主观副词—再论‘常常’与‘往往’的区别》,《现代外语》1.14-23. (与孙嘉铭合作)
2017c. 《上海话的领属标记与领属结构》,邓思颖主编《汉语“的”的研究》,第119-13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d. 《属性词与实词的分类》,《文化学刊》9.30-37。
2017e. 《评价副词与背景命题 --“偏偏”的语义与句法特性》,《外语教学与研究》49.6.914-926。(与周蜜、姚瑶 合作)
2017f. “General Linguistics in Hong Kong”, in Rint Sybesma ed.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eiden: Brill. ISSN 2210-7363.
2017g. “Modern Mandarin Syntax: A Sketch”, in Rint Sybesma ed.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eiden: Brill. ISSN 2210-7363.
2018a. 《外宾结构的性质与动-宾组合的及物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0.2.32-43。(与 柳娜合作)
2018b. 《汉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汉字汉语研究》1.150-164。
2018c. 《生成语法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50.6. 806-808。
2019a. 《上海话的领属标记与定语标记》,陶寰、盛益民主编《汉语方言领属范畴研究》(ISBN 978-7-5475-1580-8),194-210 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
2019b. “Variations in World Chinese”, in Chu-Ren Huang, Zhuo Jing-Schmidt and Babara Meisterernst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pp. 196-211. London: Routledge. (co-authored with Jinngxia, Lin, Menghan Jiang and Chu-Ren Huang)
2019c. “‘偏偏’、‘偏’和近义副词辨析”,《华文教学与研究》,3.1-7。(与 周蜜 合作)
2019d. “句末代词的所指与位置及其对句子语势的影响”,《语言科学》18.4.337-346。(与韩巍峰合作)
2019e. “理论和方法的突破”,赵春利《现代汉语句末助词研究》序,(ISBN 987-7-100-17579-1),第7-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f. 《高等教育能为消除语言障碍做些什么》,《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9日第七版。(与杨洋合作)
2020a.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语言战略研究》2.17-24。(与杨洋合作)
2020b. 《主持人语》,《语言战略研究》2.15-16。
2020c. 《生成语法的界面关系研究--起源、发展、影响及前景》, 《外语教学与研究》5. 643-654。
2020d.《复合词的结构与汉语语法的最小单位--兼论“非、后、化”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4.2-15。
2020e. 《频率副词与概率副词研究》,张旺熹主编 《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教学的语法与语法教学研究》,408-4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7914-0
2020f.《事实描述与评价表达—“一直”与“总是”的多维分析》,《汉语学习》6.26-35。(与孙嘉铭合作)
2020g.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2.123-129。(与杨洋合作)
2020h. 《中国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06.70-71。(与杨洋合作)
2021a. 《反素副词的意义构成与句法功能—以“早晚”“大小”“反正”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1. 24-31。(与孙嘉铭合作)
2021b. 《义务情态句与认知情态句的句法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4.3.20-27。(与陆志军合作)
2021c.《主持人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4.3.1-1。
2021d. 《上海话典型差比结构的句法层次》,《外国语》44.3. 31-37。(与韩巍峰合作)
2021e. 《主观评价词语的句法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53.6. 803-815。
2021f. 《生成语法的界面关系研究--起源、发展、影响及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39-46。
2022a. 《概率的估测比较—副词“总”的系统性多义》,《语言研究》2.1-9。(与孙嘉铭合作)
2022b. 《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理论语言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2日第2385期。(与杨洋合作)
2022c. Mandarin DP1-de-DP2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SKA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19.1.43-62. (co-authored with Weifeng Han)
2022d. 《“确实、真的、实在”的多维度辨析-- 语义、句法、语篇和汉语语法分析》,《中国语文》5.522-534。
2022e. 《原位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一种新的逻辑形式移位分析》,《现代外语》5.731-743。(与李昊泽合作)
2022f. “Derivational and Inflectional Affixes in Chinese and their Morphosyntactic Properties”, in Huang, Churen, Yen-hwei Lin, I- Hsun Chen and Yu-Yin Hsu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pp135-15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8420075 (co-authored with Churen Huang)
2023a. January 31 “Evaluative Adverbs in Chinese”,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9384655.013.904 online ISBN 9780199384655
2023b. “Interface at a Higher Level—Review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Iconici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51.1.247-262.
专著及编著:
1999.《共性性与个性 – 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与徐烈炯, 王志洁,顾阳合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1. 《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书目》, 与徐烈炯, 王志洁, 顾阳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 – 历史进程及最新理论》。ISBN7-5619-1032-0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4.Peking Mandarin. ISBN: 3895868256. Lincom Europa, Muenchen, Germany.
2006a.《港式中文两面睇》。ISBN-13:978-962-672-499-6星岛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2006b. 《港式中文与标准汉语的比较》。ISBN-13:978-988-200-175-6与邵敬敏、朱志瑜合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香港。
2010. 《香港经典导游词》。ISBN 978-7-5637-1953-62,与韩荔华、朱志瑜合著,旅游教育出版社,北京。
2011. 《名词和名词性成分》。ISBN 978-7-301-16277-4,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14. 《港式中文与标准汉语的比较》(第二版)。ISBN 978-988-200-297-5与邵敬敏、朱志瑜合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香港。
2016. 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 698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ISBN 978-0-521-76939-6 (Hardback), ISBN 978-0-521-18105-1 (Paper Back) (co-authored with Churen Huang)
2021.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ISBN 978-7-100-19852-3,391页与田小琳、赵春利、邓思颖、马毛朋、李斐、秦嘉丽合著。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2. 《港式中文语法研究》ISBN 9789888807345,408页。与田小琳、赵春利、邓思颖、马毛朋、李斐、秦嘉丽合著。香港: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