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下午,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在文科基地演示厅为我们带来了他的第三场系列讲座。本场讲座中,龚涛博士首先为了我们介绍了常被用于语言研究领域的各类神经科学技术(如:ERP,fMRI,NIR等),然后聚焦ERP在汉语加工研究中的运用,为我们重点介绍了其近期实验研究中的1)汉语声调偏侧化研究;及2)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区别性加工研究。
第一个汉语声调偏侧化研究旨在探究汉语声调感知的神经机制,以此来检验前人关于声调感知大脑偏侧化的理论争议(右脑偏侧化[cue-dependent] vs. 左脑偏侧化[task-dependent])。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语音特性 (acoustical property: consonant vs. tone)和语言形式 (linguistic role:real vs. pseudo) 对大脑偏侧化 (lateralization: left vs. right)分别在音节、词汇和句子语义层面加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时间窗口(约200ms),语音特性和语言形式两者都会影响大脑的偏侧化加工;而在晚期时间窗口(约400ms),语音特性仍会影响大脑的偏侧化加工,特别是在句子层面的语义违反任务中;辅音感知(consonant perception)相比于音调感知 (tone perception)更加地左脑偏侧化,语义加工也是左脑偏侧化。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并行加工模型 (Parallel Model),即左右脑同步进行语音和语言信息的加工。
第二个研究旨在通过ERP来探究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加工在不同时间窗口的异同。本研究采用3(lexical category: nouns vs. verbs vs. Noun-verb-ambiguous-words) × 2 (semantics of sentence: correct vs. improbable)的实验设计,让受试对“NP +没+noun/verb/ambiguous word”的语句进行语义违反判断(semantic correctness judgement)(例句:“这位猎人没狗。”[noun_correct]/“这名罪犯没犯罪”[verb_improbable]/“这台相机没包”[ambiguous_correct]),同步用ERP记录受试在实验任务中的脑电信号。研究结果显示:名词和动词的加工在早期的P200和晚期的N400(语义整合)和P600(句法语义整合)一直存在差异;动词相比于名词有更大的N400波幅,说明加工动词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但是动词和名动歧义词在持续的时间窗内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受试更倾向于将名动歧义词当成动词来加工处理(Franconeri and Simons, 2003)。当然,龚涛博士也希望今后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名动歧义词的研究,来深入探讨上述问题。
讲座最后,龚涛博士总结道:语言加工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同步处理多类信息的复杂任务,需要不同脑区共同且持续地参与不同阶段的语言加工。随后,针对现场听众的实际研究问题,龚涛博士与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