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系列讲座2——行为实验研究语言处理II

2019年11月15日 11:38 张才蕙 点击:[]

20191113日上午,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在文科基地演示厅为我们带来了他的系列讲座第二讲。继上一讲《行为实验研究语言处理I》中所介绍的人工语言(artificial language(实验研究范式,本次讲座侧重于对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进行实验设计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其近期实验研究中所探讨的1)汉语母语者对汉语句子中多个反身代词“自己”的解读倾向;2)汉语母语者对非标准化量词的句法和语义接受程度。

第一个实验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汉语母语者对汉语句子中多个反身代词“自己”的解读倾向,来了解汉语母语者对句子中多个反身代词和不同先行词之间的语义加工模式(例句:沈雁[1st antecedent]认为赵东[2nd antecedent]怀疑张涛[3rd antecedent]把自己[1st ziji]的奖章颁给自己[2nd ziji]的战友)。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为无语境条件(without context),即每个实验材料逐词呈现后消失,受试需根据对刚才所看到句子的理解,分别对“1st ziji”和“2nd ziji”所指代先行词的陈述语句做“Yes-No”的语句判断。考虑到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受试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因此设计了第二个语境条件(with context)实验,即每个实验材料逐词呈现后不消失,并随后附上对“1st ziji”和“2nd ziji”所指代先行词(1st antecedent2nd antecedent3rd antecedent)的选择题测试(分别对应选项“1”、“2”、“3),因此受试有足够长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实验材料。庆幸的是,两项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受试都倾向于认为“1st ziji”和“2nd ziji”都指代的是“3rd antecedent(local antecedent,与两个“ziji”距离上最近的先行词),且对于“2nd ziji”的判断时间要显著长于对“1st ziji”的判断时间。本研究的实验结果符合Chomsky (1981)所提出的Binding Principle A (An anaphor is bound in a local domain)

第二个研究则是通过实验设计探讨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非规范量词 (Non-canonical Classifier Phrase,以下简称CLP) 的句法(syntactically acceptability)和语义(semantic acceptability) 接受程度。该研究主要区分三种非规范量词:nominal CLP [例:“两书”], verbal CLP [例:“两答案”], temporal CLP [例:“五马”])。因此,该研究同样包含两个实验,均通过问卷形式让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CLP表达方式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分:实验一让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CLP表达方式的句法可接受程度进行七点量表的打分(1表示最不能接受,7表示最能接受),分别在语境条件下(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以temporal CLP为例:问题:“张三骑了几天马?”回答方式:A. “骑了五天” [ans_v + CLP-n]; B. “五天马”[ans_CLP]; C.“五天”[ ans_CLP-n]; D. “五马”[ans_control])和非语境条件下(以短语形式单独呈现,例如:“五天马”);实验二的实验材料与实验一中的非语境条件一致,但指导语的重心放在了对不同类CLP的语义可接受程度上。实验结果显示:nominal CLP在句法和语义的接受程度上均最高;verbal CLPtemporal CLP的句法可接受程度仅在保留前面的名词[ans_v + CLP-n]或者去掉后面的动词[ ans_CLP-n]的表达方式下才被接受,可见句子语境对理解这两类非规范量词句法结构的重要性;而verbal CLPtemporal CLP的语义可接受程度均较低且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别,因此这两类非规范量词不能被称为短语结构,可被归为“伪定语(Semi-phrasal category / pseudo-attributives)(Huang, 1981)

讲座最后,龚涛博士针对现场听众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同时,他也建议理论语言学方向的年轻一代学者可以尝试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视角来探究语言学领域的理论问题,跳出就语言本体而论的固有模式。龚涛博士的报告内容丰富,且极具启发性,令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上一条: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系列讲座3——神经科学研究语言处理 下一条:香港城市大学Paul Law博士来我中心讲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