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浙江大学李旭平教授谈温州话“VP-爻”结构的终结性语义

2021年12月17日 17:13  点击:[]

20211216日,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李旭平教授应我中心的邀请作了题为“On telicity in Wu Chinese: The maximalisation analysis”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模式,由我中心的张庆文教授担任主持。我中心的石定栩教授、陈哲老师、李昊泽老师、程航老师等校内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讲座及后续讨论。



主持人张庆文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李旭平教授此次报告的题目、主要内容以及他的学术背景与科研成果,李旭平教授对此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李教授主要讨论了吴语温州话中“VP-爻”结构(类似于上海话的“VP-脱”)的终结性语义,认为(i)“爻”的使用分为三种情况,“[+telic]VP+强制使用的''”,“[+telic]VP+可选使用的‘爻’”和“[-telic]VP+强制使用的‘爻’”;(ii)终结性的语义解读具体可分为两类——基于客体的解读与基于任务的解读。就分析“爻”的方法而言,李教授指出,以往关于终结性的研究所使用的“有界说”和“结果说”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采用了Filip2008的最大化算子分析,从形式语义的角度提出“爻”具有最大化算子MAXE的语义特征,“爻”先投射出一个可对事件进行排序的量级结构,后把具有偏序关系的事件集合()映射到了最大化事件集合MAXe



李教授在此次讲座中为听众呈现了一个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李教授首先以和终结性相关的句法理论为切入点,指出在跨语言中终结性可以在不同的VP层得以实现,并且指出汉语方言的VP层中普遍存在表终结性的标记,如上海话的“脱”,长沙话的“咖/哒”,东营话的“溜”。本报告李教授主要以吴语瑞安话的“爻”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爻”的句法分布和语义限制,发现“爻”跟在不同类型的动词之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语义解读。在厘清“爻”的语法性质之后,李教授指出“爻”具有显性标识事件排序的功能。然后,李教授又回顾了前人用于分析汉语方言中“爻”类标记的两种分析方法,指出了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Filip2008的最大化算子分析的可行性,并采用最大化算子分析来分析“爻”的语义,同时还用此分析方法对“爻”类标记做了统一分析。李教授提出,汉语方言中的“爻”类标记可被看作是显性标记事件集合排序的“trigger”。最后,对于汉语方言中“爻”类标记表现出的差异,李教授从参数的角度试图将汉语中的参数差异表述为:当动词短语表终结性时,不同语言对“事件排序”的标识要求是不同的。



李教授的报告内容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兴趣。报告结束后,各位老师纷纷就上海话、山东话等语料以及相关句法分析和语义问题提问,反应热烈,李教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详细解答,令在场听众受益匪浅。石定栩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至此,整场讲座在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粤语句末助词工作坊”成功举办 下一条:中心举办2022年度高层次项目申报第二次指导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