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来我中心主讲“桂诗春讲堂”第十一讲

2024年12月27日 08:48 陈鸿志 点击:[]

20241226日下午,桂诗春讲堂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白云山校区第八教学楼306室举行。本期讲堂特别邀请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文旭担任主讲,讲题为从理想化认知模型到文化认知模型。讲座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晨教授主持,冉永平教授、徐海教授、田兵教授、魏在江教授、袁传有教授、刘平教授、张艺琼教授、雷容副教授等,以及来自各学院(研究中心)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在讲座开始前,中心主任赵晨教授为文旭教授颁发主讲证书,并合影留念。



文旭教授首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刻反映着文化的特性。接下来,文教授对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行了阐释,认为该模型通过基本范畴的构建和典型效应的分析,为人类认知提供了结构化框架。然而,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应对具体文化问题时忽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未能充分揭示文化认知的复杂性、对跨文化认知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文化特异性的全面考量。教授强调,这些局限性表明,理想化认知模型虽具重要价值,但需考量文化,以提升其在文化认知领域的适用性。



文旭教授认为文化认知模型在应对上述问题有良好表现,并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如文化认知模型关注不同文化的独特性,突出文化背景的影响,体现文化群体内部的共同认知,适应文化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的动态特性,通过语言将文化认知具体化。

在应用层面,文教授详细说明了文化认知模型的多重实践价值,包括在语法体系的研究方面能揭示文化对语法规则的潜在影响;翻译的精准表达方面,更好地处理文化背景对翻译的要求;语言学习的优化方面,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掌握外语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在讲座的结语部分,文旭教授展望了文化认知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教授提出未来可以尝试与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进一步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深化对文化认知的理解,还能为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新视角。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张艺琼教授、田兵教授、冉永平教授和雷容副教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交流。文旭教授也发表了相关看法,解答了多位听众的问题,进一步阐释了模型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潜力。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也进一步引发了对语言与文化交融问题的深入思考。


上一条:我中心成功召开第七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下一条:儿童语言获得与认知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推进会成功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