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贾勉博士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邀请,作了一场题为“Designing Effective Messages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Attitudes: The Case of Linguistic Agency Assignment”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研究中心雷容副教授主持,研究中心冉永平教授、英语教育学院贾红霞副教授、语言学方向的访问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等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贾勉博士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跨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使用。该综观视角下的语言使用已然是一种学界共识。比如,国际知名语用学者Haugh & Culpeper (2018)提出语用学与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密切交叉,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语用学研究。
研究背景的第二个方面是健康话语的话语分析视角及其相关研究。贾勉博士指出,以往的健康交际、健康话语研究多从话语分析视角切入。该互动视角虽揭示了丰富的互动过程,但难以体现健康交际对健康产生的变化以及实际交际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验视角,考察如何更好地进行健康交际和设计有关健康传播的信息。
研究背景的第三个方面聚焦于语言使用的社会行动观。语言使用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可以对健康信息受众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贾勉博士以语言施事主体指派这一健康态度提升的话语设计为例,介绍健康沟通中的策略性话语使用及其如何提高健康信息的有效性。在公共健康信息传播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施事主体:一种是人类,另一种是病毒。由于施事主体的不同,健康信息受众对疾病的威胁感知以及应对方案的采取也会有所不同。实验研究发现,在病毒等相关健康信息传播中,病毒本身作为施事主体,能够产生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相比之下,在肥胖相关的健康信息传播中,人类行为作为施事主体更为关键。在该部分,贾勉博士还介绍了公共健康信息拓展平行过程模型和原型主题角色,讲解了不同健康交际场景中的施事主体指派及其影响因素。
在介绍上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贾勉博士重点介绍他开展的前期和当前研究,这些研究均聚焦于跨学科视角下的健康信息设计,旨在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融合,探索如何优化健康信息的传播策略。前期研究中,他主要基于语言学理论、传播理论、实验方法来探究健康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所产生的交际效果。比如,基于元-主题角色理论、拓展的平行过程模型和A/B信息测试方法,探究公共健康信息传播中的策略性施事主体指派,并分析其对健康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贾勉博士提出应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视角下的健康设计研究,即更加深入地融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交际、更多开展基于实验方法的话语分析。他还介绍了其当前开展的一些研究,比如语言和文化规范对疫苗迟疑的影响等。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与会听众与贾勉博士围绕健康交际的不同语言学研究路径、公共健康信息传播策略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健康话语语用学的跨学科视角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在我国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健康素养提升等问题是重要的社会关切和时代关切。健康信息的有效传播和该交际场景下的策略性语言使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贾勉博士的讲座将进一步启发思考,推动健康话语与语用研究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