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下午,我中心与桂诗春语言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广外话语论坛第28讲在白云山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林皓博士做题为“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以中国手语者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艺琼教授主持,石定栩教授、胡建华教授以及众多来自校内外的教师、硕博研究生、手语教育从业者参加此次讲座。
首先,张艺琼教授对林皓博士莅临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邀请到场的广州无障碍手语团队的倪颖杰、张江媚老师,以及澳门大学资深手语译员黎文远做了自我介绍,让我们初步了解语言的另一“视界”。

讲座伊始,林皓博士以南越王博物馆内自秦汉以来的地层堆积为例,引出时间堆积在空间里的概念,从而进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时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如何?语言是否影响我们对时空的认知?林皓博士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第一,时间的表征方式多样,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前人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倾向于用左右方向表示过去和未来,汉语母语者则依赖使用上下的空间隐喻关系表示过去和未来。此外,前人关于摩洛哥人(西班牙语)、西班牙人(西班牙语)、中国人(汉语)的跨国实验也验证了文化对时空感知的影响。摩洛哥人倾向于过去在前,西班牙人更认为未来在前,中国人也多数认同未来在前。汉语中,“前天”和“前途”的空间位置一致,但是各自表达对时间则完全相反:“前天”表示过去,“前途”表示将来。因此,在研究时要排除文化对时空感知的影响。
第二,鉴于中国手语只有过去在后的时空隐喻,而汉语普通话同时拥有过去既可在前,也可在后的隐喻,林皓博士分别招募聋人和听人进行实验,进一步阐明了手语对认知的影响。实验一聚焦“前面”这个空间是表示过去还是未来,研究发现聋人与听人对此确实存在差异。实验二聚焦聋人与听人对普通话书面语的理解,研究发现聋人受中国手语的影响,倾向于认同“我在动,时间不动”;听人则无此倾向,更认同“我不动,时间在动”的观点。实验三聚焦手语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学习了手语水平越高,越会将过去放在后面;手语水平越低则反之,则越受自己母语即汉语的影响,越会将过去放在前面。因此,和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一样,如果听人学习手语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受手语的影响,通过手语,而影响到他们的思维。
最后,林皓博士总结语言是影响认知的,并且其中有许多复杂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语言水平,当下使用哪种语言进行思考,母语是手语还是汉语普通话,汉语普通话的习得年龄等。总而言之,中国手语者作为双语双模态的语言学习者值得更多地关注,欢迎更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参与手语研究与实践。
座接近尾声,林皓博士与石定栩教授、胡建华教授及在场师生就语言的时空表述特征与成因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张艺琼教授作了精彩总结,她指出林皓博士的手语研究体现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彰显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本质追求。她强调,我们科研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并鼓励研究生要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致力于解决真实社会需求中的实际问题。本次讲座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