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香港大学曹凡教授谈汉语阅读障碍发展变化的脑机制

2025年05月26日 09:20 杨佳 点击:[]

2025523日下午,著名教授论坛第695讲在我校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香港大学心理系曹凡教授作题为汉语阅读障碍发展变化的脑机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柳恒爽副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曹凡教授首先以 Ehri (1995) 提出的三阶段阅读发展模型为理论框架,剖析儿童从早期的表意识读 (logographic), 到音素化读 (phonological) ,再到 12岁左右的正字读 (orthographic) 的自然演变,并利用大规模行为数据对比成人阅读障碍组,成人控制组,儿童阅读障碍组,儿童控制组在视觉词识别,听觉词识别等加工任务中的差异,为后续脑成像研究奠定发展学视角。

纵向 fMRI 证据表明,随年龄增长,阅读障碍组相比控制组在左额下回 (LIFG) 与左颞下回 (LITG) 的刺激强度提升呈差异化:阅读障碍组随着年龄增长,LIFG的激活强度有显著提升,LITG则随着年龄增长无显著提升。与控制组相比,阅读障碍组在执行实验任务时更多依赖背侧而非腹侧通路——神经影像结果不仅进一步印证了阅读障碍者在字形识别上的困难,也显示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并未出现正常读者常见的由后向前的脑区激活迁移。

曹凡教授团队同时探究了成人阅读障碍组与成人控制组在阅读时脑区呈现的特异性分工。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组的LITG会更多地加工视觉语言信息,阅读障碍组的LITG则会更多地加工听觉语言信息,进一步印证 LITG 是导致阅读障碍的关键脑区。

在最新干预试验中,团队针对阅读障碍者潜在的异常模块,设计了语音导向 (Phonological Intervention) 与语素导向 (Morphological Intervention) 两种行为干预方案,并且探究二者产生的即时神经-行为效应。团队发现,干预后,阅读障碍者在语音理解任务中倾向调动右半球网络实现代偿;在字形理解任务时,则更易重启左半球语言区、促成神经加工网络的正常化。

曹教授进一步指出,全球约阅读障碍 10 %的患病率在各语言中高度一致,LIFG的发展延迟与LITG的发展缺陷是两条并行通道,但成年阶段,大脑仍具可塑性,为二次补救提供契机。

 

本次讲座历时2小时,内容精彩纷呈。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阅读障碍的亚类型,干预可推广性与被试筛选策略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展望阅读障碍研究与实际临床应用的同步。讲座最后,柳恒爽副教授与现场听众一道向曹凡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上一条:裴亚军研究员谈我国术语的大语言模型应用 下一条:闫逊教授主讲元分析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