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5年“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论坛暨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日报社、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国际英语教育研究基金会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担任学术指导单位。我中心熊涛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组织专题论坛。
大会设9场主旨报告与圆桌对话、36场平行分论坛,构筑多元思想碰撞与跨文化对话平台。活动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在语言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对话合作,为中外语言文化教育工作者搭建高端学习与交流平台。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主席克里斯托弗·格雷厄姆、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主席贾斯汀·谢韦尔、牛津大学布莱恩·帕金森教授、香港教育大学练美儿教授、澳门城市大学金立贤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汕头大学彭剑娥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中外主旨发言专家围绕人工智能重塑语言教学生态议题,从技术融合、教学理念、人文视角与教师教材等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了AI时代语言教育的多元路径与广阔前景。

大会开幕式
克里斯托弗·格雷厄姆聚焦“可持续发展与英语教学”主题,倡议英语教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动英语教学共同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科技素养和跨文化理解力的人才。贾斯汀·谢韦尔指出,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格局。他强调教育者需拥抱变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把握AI时代机遇。布莱恩·帕金森探讨了情绪在课堂中的传播及其教学影响,阐明教师情绪(如愉悦或焦虑)可通过非语言模仿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练美儿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变革,我们不仅需拥抱,更应引领变革。她构建了“4T视角”框架——跨语式表达(Translanguaging)、跨符号表达(Trans-semiotizing)、跨知识整合(Transknowledging)与跨文化建构(Transculturing),旨在以生态范式重塑语言教育。金立贤立足人工智能、跨文化交际、人文学科及英语外语教学的关联性,阐明多学科融合在新时代语言教育中的关键价值。
梅德明展示了我国英语教材开发者在构建核心素养导向教材内容方面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教材编写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文化自信的创新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中国样本”。彭剑娥提出了“与AI互动中的第二语言交流意愿”概念,强调应促使人工智能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沟通。语言教育者、实践者和技术开发者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深化并真正变革语言教学与学习。在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围绕“外语专业的未来:价值重构与跨界融合”开展热烈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主持讨论。专家们指出,面对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挑战,外语教育界既需积极变革,整合技术提升教学效能;更需超越语言的工具性定位,融合相关迁移能力与区域国别文化认知,培养跨学科、跨文化、跨技术素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圆桌论坛
在专题论坛环节,熊涛教授围绕“英语教育语境下的语言文化话语身份建构”组织了三场报告。暨南大学朱红强教授解析了社交媒体网红如何利用语码混合、中文字幕、策略性视觉构图(如特写镜头、互动手势)等跨语言实践构建具有市场价值的话语身份,从而将非标准英语转化为资本。香港理工大学刘明助理教授运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法,构建中美两国高校校长毕业演讲语料库,系统探究这些演讲如何在多层级话语中建构理想学生形象,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励毕业生庆祝成就、展望未来,同时传递大学的教育理念并塑造积极的机构形象。熊涛教授围绕语言教材话语中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融入这一核心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多模态身份建构及论证话语的分析框架,并展现英语教材如何通过符号资源达成说服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建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目的。

熊涛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