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下午,中心202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见面会在八教307会议室如期举行。博士生导师赵晨教授、徐海教授、田兵教授、胡建华教授、冉永平教授、孙毅教授、于屏方教授、秦丽莉教授、熊涛教授、张艺琼教授、蔡宏文教授、杜家利教授、梁利娟教授等出席会议,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2023级学生代表及2025级全体博士生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心副主任田兵教授主持。

田兵教授首先代表中心向2025级博士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中心主任赵晨教授回顾了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历程与学术传统,介绍了中心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突出地位和现有三大研究方向,并勉励新生珍惜学术平台、树立远大志向,勇攀科研高峰。

随后,与会导师分别结合自身经验寄语新生。于屏方教授提醒同学们关注心理健康,在学术道路上“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同时在科研上要多读多写。梁丽娟教授指出,读博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过程,鼓励大家在顶尖学术平台上戒骄戒躁、潜心学问,夯实理论根基并掌握科学方法。秦丽莉教授则提倡“不耻下问”,建议同学们不仅要积极与导师沟通,还应主动向基地所有教师和前辈求教,善用学术共同体的各类资源,不断扩展学术人际网络、激发研究思路,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与突破。张艺琼教授鼓励大家在多读文献的基础上还要多写。杜家利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科学规划对博士生成长的关键作用,勉励新生尽早制定清晰的科研规划,明确博士阶段每个年度的目标和重点,保持专注和节奏,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孙毅教授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读一手文献与坚持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学术研究必须立足于阅读和消化原始文献,避免过度依赖二手综述,以确保对理论源头和前沿动向的准确把握。王启教授建议平衡批判性思维与接受性学习,真正吃透理论、实现创新。胡建华教授在发言中深入阐述了学术研究的根基与境界。他强调,真正的学者必须“下笨功夫”,重视基本功的锤炼——无论是语言学理论、句法、语义、语用,还是中英文经典文献的背诵与消化,都是不可或缺的训练。他指出,做研究绝非简单“做事情”,而是要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其贡献应体现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胡教授鼓励博士生树立远大志向,怀抱纯粹的好奇心,力争代表基地的最高水准,最终成为在自身领域内“甚至超越导师”的专家。田兵教授结合自己攻读博士的亲身经历,强调博士生培养需“一鼓作气”、持之以恒。他提醒新生,学术研究如“逆水行舟”,尤其在开题等关键节点之后绝不能松懈,否则状态下滑再恢复将耗费大量时间;熊涛教授在发言中鼓励博士生要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高效整合学术资源,并始终保持对研究的好奇心,同时高质量的研究需要“功夫要死,心眼要活,以我为主”。冉永平教授在发言中重点强调了博士生应具备“弥补短板、对标专业”的自觉意识。他指出,每位同学在理论深度、研究方法或文献阅读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不足,这些短板将直接影响博士论文的创新与完成质量;徐海教授勉励新生在学术道路上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他鼓励大家树立坚定的信心和恒心,即使起步较晚或基础薄弱,只要持之以恒地钻研,就能在专业领域实现长足进步甚至超越。
2023级博士生代表苏海霞同学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围绕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学术交流及访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并建议新生尽早明确研究方向、保持写作习惯、主动融入学术共同体。

在师生互动环节,与会导师还就同学们关心的学术写作、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规范等问题予以回应,强调学术诚信与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端正态度、严谨治学,真正成长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本次见面会延续了中心一贯的学术传承与人文关怀,为2025级博士新生更快适应科研环境、确立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