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第12届国际多模态会议(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ity)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举办。该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主题为“多模态多元宇宙”(Multimodality Multiverse),旨在呈现多模态研究领域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会议认为,多模态研究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术宇宙,涵盖众多方法、理论与研究方向,但其核心始终聚焦于意义及其在交际情境中的生成。会议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南非等三十多个国家两百五十余名学者参加。张艺琼教授与团队的博士生罗拾霞、硕士生林曦参加了本次会议。

该会展现了当下多模态研究的多元化与前沿趋势。会议主题广泛,涵盖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媒体、视觉传播、身体性互动、跨文化传播等多个方向。总体来看,会议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与多模态研究的融合成为显著热点。多篇论文探讨了AI生成内容(如图像、视频、提示语)的语义建构、伦理问题与社会影响,如“AI生成图像的论述力量”“Prompt作为社会符号实践”等,体现出研究者对AI作为符号技术(semiotic technology)的关注。
其次,教育语境中的多模态素养与学习设计是另一核心议题。研究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模态学习、评估与教学创新,如“多模态科学教育”、“虚拟交流中的多模态互动”、“STEAM教育中的数字多模态创作”等,反映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学再设计趋势。
第三,社会与文化议题的多模态批评研究持续深化。研究者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性别、种族、民族认同、政治传播等问题,如对乔治亚·梅洛尼政治传播的女性民族主义分析、对乌克兰流离者形象的多模态再现研究,以及关于极右翼话语、和平传播与博物馆包容性的研究。
第四,方法论与跨模态技术创新成为研究新方向。会议中多场工作坊和圆桌聚焦于多模态分析工具、AI辅助标注、定量多模态方法、以及多模态转写规范,显示出多模态研究正从质性传统向跨技术整合与可重复性方向迈进。
最后,视觉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拓展同样显著,从儿童绘本、广告、新闻视频到抖音短视频与博物馆展陈,多模态视角被广泛用于分析视觉修辞、空间符号与跨媒介叙事,凸显了视觉转向与平台语境下的符号再生产。
张艺琼教授应邀汇报了团队的最新成果,“A Multimodal Approach to Social Media Platform Historiography: Insights from the Evolution of Graphicons”。报告以社交图文字(graphicons)的演变为切入点,重构了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与传播发展历程。在现有社交媒体平台历时数据保存受限的背景下,该研究通过多模态视角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论路径,为社交媒体发展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与范式。此外,张艺琼教授还应邀主持了多模态符号在新媒体体裁的应用研究,修辞视角下的多模态论证方法两场小组发言。
张艺琼教授与硕士生林曦合作,做了题为“Multimodal Argument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cience Video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rgumentation Strategies”的报告,以文科和理科科普视频为例,从图尔敏论证模型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文理科视频在论证策略中侧重运用视觉和声觉构建意义,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张艺琼教授团队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报告,认真聆听来自世界各地学者分享关于多模态研究最新研究方向和应用实践经验,并与多位与会者展开深入交流,拓展了学术视野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