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 正文

第三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2014年12月5日-7日)

2015年11月02日 10:25  点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三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于2014年12月5-7日在北校区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议题为“公共话语研究”。来自英国、美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主旨发言人及参会者主要从语用学、多模态语篇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等角度对法律话语、商务话语、媒体话语、学术话语和课堂话语等进行研究,探索话语在社会现实构建和社会权力制衡中的作用。会议包括六场重量级主旨发言、两场话语研究方法培训工作坊、六场专题讨论和十八场小组发言。期间代表们就公共话语研究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激烈的学术交锋催生了不少新观点和新议题,赢得了参会代表们的高度评价。
   12月6日上午,论坛的大会开幕式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七教学楼的水上报告厅隆重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现代外语》主编冉永平教授主持。本次论坛邀请了六位主旨发言人,包括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Istvan Kecskes教授、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的Derek Bousfield教授、英国哈德菲尔斯大学的Dániel Z. Kádár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的Vijay K. Bhatia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教授,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教授。他们先后在12月6日上午和7日下午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Kecskes教授围绕《习语原则在双语者的二语输出中是否受阻》(Is the ‘Idiom Principle’ Blocked in Bilingual L2 Production?)的主题作了发言,基于对非本族语者之间使用通用语的交际和双语者之间使用二语(英语)交际的语料对比,Kecskes教授认为,习语原则是任何语言输出中最凸显的控制机制,在二语输出中双语者使用的程序性语言要少于其母语输出时的程序性语言,原因在于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影响而不在于“习语原则”受阻。
   Bousfield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权势争夺中的不礼貌》(Impoliteness in the Struggle for Power),他把语言不礼貌定义为有意攻击他人的面子威胁行为,并重新对不礼貌策略进行了分类,通过多个例子阐述了不礼貌和权势的关系,展现了交际者如何在言谈互动中借助不礼貌获取权势。
   Kádár教授的发言题目《(不)礼貌、(不道德)与元语用》(Im)Politeness, (Im)Morality and Metapragmatics),他从元语用学视角出发,考察(不)礼貌与(不)道德的交叉界面,认为礼貌依靠交际互动中的评价行为,因此需从交际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探讨不礼貌;他强调,以道德为出发点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并加深对(不)礼貌的研究。
   Matthiessen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适用语言学——语域图谱的潜在性》(Appliable Linguistics: the Potential of Registerial Cartography)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并呈现该框架在教育、译者培训、医疗保健交际和机构性图谱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潜能;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家M.A.K. Halliday提出的“适用语言学”理论,Matthiessen教授对“语域变异”(registerial variation)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图表展示了“语域图谱”的多元特征,以及人类语言运作的复杂性;他还以具体的语篇图像为例,分析了活动领域(field of activity)的八大核心类型、相应的辅助类型,以及活动领域中文本生成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类型。
   Bhatia教授作了题为《批评性体裁分析——专业与公共空间中的话语间交互性表现》(Critical Genre Analysis as Interdiscursive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Space)的专题发言,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种多角度、多空间的批评性体裁分析路径,阐述了话语间交互性在专业与公共空间话语中的三种具体表现方式,基于社会语用空间的多维度研究(文本知识、体裁知识和社会实践等),他强调从话语间交互性的视角来揭示人们如何通过管理和占用(appropriation)诸如冲突性身份、处罚规定、话语空间、参与机制等符号资源策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并对仲裁话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话语和立法实践话语中的话语间交互性现象进行了分析。
   何自然教授的发言为《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社会及公共话语语用研究》,从批评语用学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社会及公共话语领域实践“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一日常交际的重要策略原则,引发了参会代表对社会及公共话语进行批评语用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何教授对语用身份的交际特征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展示了说话人如何根据说话原则对社会及公共话题进行调控,围绕语用身份错位与偏离现象展开讨论。此外,他还对例如社会身份的尊重问题、缩略词语与语言政策以及汉英语码混用与汉语的“纯洁性”等社会及公共话语现象与问题进行了评论。
   12月5日晚和6日晚中心专职研究员Martin Weisser教授和张艺琼博士分别主持了主题为《使用DART创建及分析带语用标注的语料库》(Using DART to Create & Analyze Pragmatically Annotated Corpus)和《视频分析的多模态方法》(A Multimodal Approach to Video Analysis)的工作坊。Weisser博士指导参会代表如何使用他所开发的“对话标注和研究工具”(DART, 即Dialogue Annotation and Research Tool),对超过80种言语行为的组合以及除语用以外的其它层面的附加信息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创建带语用标注的口头交际语料库。张艺琼博士为大家介绍了如何借助“多模态视频分析”(Multimodal Analysis Video) 软件对视频进行多模态分析,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利用软件对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多模态资源进行标注和解读。
   12月6日下午和7日上午,分别进行了十二个分会场的讨论。其中有三个专场讨论特别值得关注:多模态话语、学术语篇和特殊语言障碍儿童习得。多模态话语分场的发言者主要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他们就多模态分析方法对语言语篇和社会公共话语的构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术语篇分场关注的是不同学术语境下作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建构问题,与会者就语用身份的动态构建展开激烈的讨论;语言障碍儿童习得分场的讨论主要关注特殊型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儿童患者对某些词汇、句法习得的实证研究。此外,其他九个分会场就话语的语用分析、法律话语分析、商务话语分析、媒体语篇分析、课堂语篇分析、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语篇翻译等多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12月7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建达教授致闭幕词。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参会代表们高度首肯。
 

上一条:2015年全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论坛(2015年5月9日-10日) 下一条:首届广外香港理工“多元识读”论坛(2014年6月13日-15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