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系列讲座1:行为实验研究语言处理Ⅰ

2019年11月07日 14:44  点击:[]

2019116日上午,云山讲座教授龚涛博士在文科基地演示厅为我们带来了他系列讲座的第一场,题目是:行为实验研究语言处理Ⅰ。

讲座伊始,龚涛博士回顾了他去年在基地的系列讲座,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此次系列讲座的大纲。接着,他转入了本场讲座的主要内容。首先,他介绍了此次系列讲座中涉及到的行为实验研究的三大主要类型:1)访谈、民意调查和问卷;2)人工(真实)语言(语法)的学习或理解;3)实验符号学。同时他指出,行为实验研究还包含神经科学研究和人-机交互研究。接下来的讲座主要围绕他的两个具体研究展开,研究方法分别对应类型(1)和类型(2)。

第一个研究是关于语言身份认同(language identity)的问卷调查。所谓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及他者的社会定位,受语言的影响,并且根植于社会信念及价值观中。因而语言与身份认同相互影响。在多种文化及语言汇聚的地方,语言与身份认同还与语言接触相关,分析语言和说话者身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者掌握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内在特征。香港这一多元文化之地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良好条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粤语-英语两种语言间的接触,较少讨论普通话-粤语间的语言接触。龚涛博士的研究设计了时长20-30分钟的对话,访谈对象为1322-24岁大陆学生,他们在香港学习了3-4年,粤语水平满足流畅对话的要求。访谈内容包括访问对象的基本信息、对粤语的态度和使用频次、粤语-普通话词汇层面的切换、非语言社会交流和观念、不同对话情景的语言选择及使用。对于访谈内容的分析表明在港的大陆学生拥有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该认同既不同于大陆人民也不同于香港本地居民。龚涛博士随后指出了这类研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历时调查及香港本地学生的身份认同研究。

第二个研究采用的范式是人工语言学习实验。龚涛博士首先介绍了语言学中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这一概念,即复杂意义由构成成分意义及构成方式决定。在演化语言学中,组构性主要通过电脑模拟、人工语言学习和实验符号学三种方式研究。先前的实验具有以下局限性:基于字母文字、基于初始随机化的语言以及把组构性的涌现归因于文化因素。龚涛博士的研究采取步骤训练范式,被试为非字母语言(中文)使用者,他们要学习的人工语言有以下几大特征:制定好的构成条目分别对应形状、颜色及质地,每一种语言只包含两种感知材料,构成条目出现的顺序是随机的,以及每种人工语言都有两个版本(符合知觉显性层次规律及不符合的)。所谓的知觉显性层次规律是在视觉感知中,人们最先感知到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最后是质地。研究结果显示在几轮的学习过后,被试能够掌握编码视觉特征及视觉特征顺序的构成成分的意义,同时把这一规律类推到其他没有学习过的实验材料中,他们也更容易习得符合知觉显性层次规律的语言结构,而这一特点不受被试先前语言知识的影响。该研究表明:1)人类的认知局限与语言结构紧密关联;2)并非所有的自然语言都符合知觉显性层次规律,因为语言的结构同时也会受到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语言与人类认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语言的实际结构体现的是个体认知局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因而某一特定结构会在某些语言中占主要地位。

讲座最后,龚涛博士回答了听众关于问卷内容设计、人工语言设计、数据分析等具体问题。


 

上一条:广外话语论坛第四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Tom Bartlett教授谈社会和职业生活中的应用语言学 下一条:东京外国语大学Yukio Tono教授谈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