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

中心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教授谈汉语的边缘结构

2019年11月13日 21:55  点击:[]

2019117日下午200,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教授做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教授论坛,为广外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Architecture of the Periphery in Mandarin Chinese (汉语的边缘结构)的主题报告。讲座由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张庆文教授主持,石定栩教授、何晓炜教授和马志刚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的多名在读博、硕士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潘俊楠教授首先回顾了传统汉语对于句末助词的研究和生成语言学家对于句子边缘结构的研究,接着他从制图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该方案更为精细地描写了汉语的边缘结构。在此基础上,潘教授提出了“Subjectivity Scale Constraint (主观性度量限制)假设,认为一个功能性投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位置越高,就越是能够直接反映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同时也更难被嵌入到从属小句之中。潘教授将汉语边缘结构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即S.AspP(体态)、OnlyP(排他性焦点)、iForceP(言语之力)、SQP(特殊疑问)和AttP(说话者态度),并对能够体现这5类功能性成分的汉语句末助词和情态词逐一进行了分析。随后,潘教授对这些词类能否被嵌入从属小句之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将嵌入分为句法嵌入和语义嵌入,潘教授用大量语料进行测试,证明了如果一个成分无法以句法方式嵌入在小句之中,那么它就不可能表达出被嵌入的语义或语用功能。随后,潘教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为什么位于边缘结构最高位置的表达说话者态度的句末助词可以被嵌入到状语从句之中?潘教授用句法分析证明了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些助词虽然表面上看被嵌入到了状语从句之中,但实际上其辖域仍然是整个句子,也就是说,这些句末助词实际上根本没有被嵌入到从句之中。

潘教授对于汉语边缘结构的观察非常细致,对于其结构的描写和解释都极具说服力。在讲座中,潘教授借助大量汉语语料,采用词语共现,词语线性顺序排列,辖域大小等方法进行测试,这些方法不仅使其结论真实可信,同时也为在场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句法测试和论证的生动课程。潘教授的讲座气氛热烈,讲座内容结束之后又与在座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整个活动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台湾清华大学蔡维天教授谈语法教学、汉语类型与制图分析 下一条:广外话语论坛第四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Tom Bartlett教授谈社会和职业生活中的应用语言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