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晚,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李少锋教授带来一场题为“Working Mem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讲座。此次讲座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外名师系列讲座第四场,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讲座由彭红英博士主持,校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在线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教授介绍了工作记忆的定义,是指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保留和处理的能力。工作记忆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李教授引用Baddeley (2015, 2017)的工作记忆模型,介绍了工作记忆的四个组成部分:(1)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是WM的核心,其功能主要包括对工作记忆各子系统功能的协调、注意资源的协调、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等;(2)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储存与控制;(3)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负责储存和加工视觉信息;(4)情节缓冲器(episodic buffer)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存储区,为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版和长时记忆之间提供一个暂时整合信息的平台,并通过中央执行系统对不同信息进行整合。
李教授进一步指出,国际上关于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很多,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Baddeley的多成分(Multi-componential)模型;另一类是Denemann和Carpenter的整体(Unitary)模型。前者强调把工作记忆分成多个具有独立资源的附属系统,后者强调工作记忆的整体性,突出一般性的资源分配和激活。李教授同时表示,工作记忆与多个二语习得理论存在联系,包括互动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技能习得理论(Skill Acquisition Theory),认知假设(Cognition Hypothesis)和基于使用的理论(Usage-based Theory)。
随后,李教授介绍了工作记忆的测量方法,指出不同任务类型往往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如对涉及信息储存和加工的复杂认知任务,常采用听觉广度(listening span)、阅读广度(reading span)等方法。而对于一些只涉及信息储存的简单任务,则采用非字词回忆(nonword recall)、字词回忆(word recall)等方法。另外,李教授就工作记忆的测量方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如使用多种测量方法、设计难度较大的任务、尽量不使用二语材料、采用限时任务等。
此外,李教授还结合二语习得领域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范式,介绍了工作记忆和其他促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显性教学范式中,工作记忆和智力(intelligence)、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和焦虑(anxiety)等变量具有较强相关性;而在隐性教学范式下,工作记忆和一些隐性学能变量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
紧接着,李教授对工作记忆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逐一阐明了工作记忆在二语阅读、二语词汇学习、二语听力、二语口语、二语语法学习、二语写作等方面的促学效果。李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工作记忆的未来研究方向,可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语音、词汇、听力、口语和写作等维度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第二,探究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如何单独或共同发挥作用;第三,考察工作记忆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影响;第四,探究工作记忆和其他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变量对二语学习的综合影响。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李教授就工作记忆的相关理论、测量方法和作用机制等方面为与会师生答疑解惑。本次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全面综述了工作记忆的前沿知识,听众们收获颇丰。
至此,本次由李少锋教授主讲的四场海外名师系列讲座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