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上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教授应邀在中心做了一场主题为“超学科视域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构建与应用”的前沿讲座。此次讲座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教授主持。石定栩教授、王初明教授、赵晨教授、田兵教授、袁传有教授等来自多个学院的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该讲座。
首先,王仁强教授介绍了世界范围内词类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他提到,词类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千年谜题”,是因为前人研究未能注意到词是人类语言的量子,具有与光量子类似的波粒二象性。王教授旨在运用量子思维和超学科方法论的四大公理,系统阐述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破解词类谜题带来全新思路。王教授阐述了诠释世界的两套体系——牛顿力学体系和量子力学体系,其分别代表牛顿思维与量子思维。现代语言学研究既得益于唯科学主义(牛顿思维)方法论,同时又深受其困,而量子思维作为一种超学科思维,是逐步形成的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概率属性(程度思维)、非定域性(关系思维)和不确定性(变化思维)三大特点,与语言研究存在天然联系。
随后,王教授基于量子思维和超学科研究方法论的四大公理——本体论、逻辑、认识论和价值论,阐释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TLLCT)。本体论上主张动静结合(涵盖存在与演化),兼顾个体词与概括词的词类。逻辑上,兼顾经典逻辑和量子逻辑。认识论上,兼顾还原论与整体论、决定论与概率论、局部(线性)因果论与整体(非线性)因果论。价值论上,理实并重,不仅有助于推动词类这个千年谜题的早日解决,而且也有助于提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质量和语文词典编纂中的词类标注质量。可以说,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是可以破解词类谜题的方式,它超越牛顿思维、拥抱量子思维,实现从学科研究范式向超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向。
最后,王教授总结出了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三个创新路径。第一,中西结合,兼顾整体与局部。思维兼顾整体论和还原论,用整体论的整合路径来解决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中的复杂系统问题。第二,动静结合,兼顾存在与演化。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秉持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运用超学科方法论四大公理构建了世界诸语言中词的语法属性(词类)的存在状态和演变机制。第三,道器结合,兼顾理论与实践。词类范畴化研究长期受制于牛顿思维的束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常常脱节。兼容量子思维和牛顿思维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有助于破解词类这个“千年谜题”。
在讲座问答环节,石定栩教授、王初明教授就词类的研究方法论、词类研究与基于使用的认知观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徐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王仁强教授提出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影响力之大,他敢于跳出语言学圈,从物理学、哲学、逻辑学等角度深度挖掘语言现象,从宏大和微观两个路径研究词类问题,具有很高的站位;敢于挑战权威,提出的观点得到陆俭明先生等汉语界权威的高度认同。本次讲座内容聚焦学科前沿,讲解深入浅出,为在座师生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带来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