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协办的“2024年语用与论证国际会议暨广义论证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聚焦语用学、逻辑学与论证理论的交叉研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围绕“语言与论证”、“论证与交流”、“广义论证”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合影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全国高校以及我校共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两位国际知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教授和瑞士弗里堡大学的斯蒂夫·奥斯瓦尔德(Steve Oswald)教授。
副校长何传添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用学和论证理论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语用学与论证理论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更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交流与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他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美好祝愿,期待通过这次会议,各位学者和专家一起探讨“语用与论证”这一跨学科的最新发展,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与创新的思维。
副校长何传添教授致辞
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名誉所长鞠实儿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语用学与论证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为会议的学术深度和多样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研究,特别是语用学与论证理论的发展,为不同文化和个人之间通过沟通实现和谐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鞠实儿教授致辞
开幕式之后是四场主旨报告。维索尔伦教授从一种语用学理论出发,将语言视为意义潜能的可变但大体上沉淀化的实现模式,这些模式为动态交互生成意义提供了工具。他认为,为了评估话语构建的方式,甚至论证模式的形成方式,我们需要将以下要素纳入思考范围:(i) 个体语言工具的可供性,以及 (ii) 这些工具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可协商的使用方式。他在报告中提出,在论证领域的差异可能主要体现在论证风格的差异上的观点。接着,通过详细对比分析一篇被认为是“相同”的论证文本的英文版和法文版部分内容对此进行充分说明。最后,他补充了上面的分析对于理解多极化国际公共领域中的传播的相关性。
维索尔伦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鞠实儿教授提出了一种生活世界的“做”论证观及其方法论。他首先指出广义论证是一种交际活动,它由一系列语篇组成,这些语篇是属于某些社会文化群体的个体依据其共享的规范和习俗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其目的是说服他人对某些事件或观点采取特定的态度。进一步,从广义论证的语用特征来看,用具有固定模式和规则的论证方法,难以恰当地描述、评价、解释和生成适合现实生活世界的论证。因此,有必要将论证研究与语用学相结合,探索能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开展恰当论证的路径。
鞠实儿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第三场主旨报告,冉永平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情面语用学研究进展。他首先定义了“人情”和“情面”,随后解释了“人情原则”作为一种社会语用交际原则的作用。接着,他展示一个基于人情调节的情面共同建构模型,并通过分析中国人际冲突调解中的语言数据对此进行说明。
冉永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第四场主旨报告,奥斯瓦尔德教授主要讨论了语用学与论证理论的结合问题。首先他指出,当代论证理论广泛借鉴语用学,如语用辩证法和论证语言规范模型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定义论证,规范性语用学、沃尔顿的谬误研究等也常借用语用学概念。同样,在修辞传统中,廷代尔研究受众接受,伊莉娅关注政治话语的语用修辞。随后,他指出,过去50年,语用学与论证理论的交汇推动了理论整合和相互影响,多数研究以语用学解决论证问题,少数探讨论证对语用学的贡献。最后,他认为,近期发展包括实验语用学方法的引入,为论证学提供实证支持,以及言语行为理论进展促进论证研究,预示两领域未来合作的深化趋势。他具体讨论了:(i) 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如何被论证学者开始采用,以针对一些已在该领域讨论许久但缺乏实证验证的研究问题寻求实证证据,以及 (ii) 言语行为理论的进展如何激发了更多关于论证的研究。
奥斯瓦尔德教授作主旨报告
11月30日下午和12月1日上午,总共举行了28场报分会场报告,围绕语用与论证研究中不同主题,包括语用、论证与交流,语用、论证与文化,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
分组发言
闭幕式主旨报告共四场。首先,广外熊涛教授以导师与研究生的线上互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成员分类、称呼语和元话语等策略,消除分歧、构建身份认同,达成论证与劝说目的,揭示广义论证与社会心理、文化语境的复杂关联。
熊涛教授作主旨报告
大连外国语大学薛兵副教授的报告讨论了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局限,指其在于缺乏溯因推理能力,提出通过整合构式语法与语用推论,可以促进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为人工智能认知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薛兵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基于语用推理理论,分析会话中隐性论证的形成机制,提出隐性论证需要超越单句与单轮对话,通过多轮交实现整体语用效果,明确隐性论证的会话原则及其实现过程。
何刚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闭幕式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晨教授总结了会议成果。他指出,语用学与论证的界面是一个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议题,本次会议不仅促进了学术界在语用学与论证研究领域的深入交流,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心主任赵晨教授总结
本次会议亮点包括,在传承学术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全新思考;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提出独立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大会为语用学与论证理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广外与中山大学、中外高校学者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中国语用学和论证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学术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